第九講 耶穌的受難和祂的聖死 11012008
一、耶穌受審
1、猶太人當局對耶穌不同的看法。
2、耶穌三次預言自己將受難,被殺,但第三天要復活。
二、在天主救恩計劃中,基督救贖性的死亡。
1、按天主預定的計劃,耶穌被交付。
2、按聖經所載,祂為我們的罪而死。
3、天主使祂替他們成了罪了。
4、天主主動地顯示祂救贖普世人類的愛。
5、耶穌光榮的進入聖城,證明自己是默西亞。
三、基督為我們的罪將自己奉獻給天父。
1、耶穌將整個生命全奉獻給天父,成為除免世罪的天主羔羊。
2、耶穌自由地擁抱天父的救贖之愛。
3、耶穌在最後晚餐中,預先自由地奉獻祂的生命。
4、山園祈禱,耶穌苦難。
5、基督的死是唯一和決定性的祭獻。
6、耶穌以祂的服從,在十字架上完成祂的祭獻。
四、耶穌臨終七言,苦路十四處。
五、耶穌死時的異象,光榮的聖十字架。
六、耶穌基督被埋葬。
聖女瑪麗‧德蓮(St. Mary Magdalene):在聖經的婦女中,除了耶穌的母親瑪利亞之外,就屬聖女瑪麗‧德蓮最為後世的人所崇敬了。她堪作被毀謗者的主保,因為在教會內,有很長的一段時間,她一直被誤以為是那位以淚為耶穌洗腳的無名罪婦(路七36-50)。今日大多數的聖經學者也都指出,將這二位婦女混為一談並無聖經的依據。所謂瑪麗‧德蓮(Mary Magdalene,或譯瑪達肋納),意指的就是出生於「抹大拉(Magdala)」的那位瑪麗;按路八2的記載,耶穌曾在這位婦女的身上逐出過七個魔鬼。「七個魔鬼」在聖經中或許意謂的是:在與耶穌相遇前,曾被魔鬼嚴厲地折磨過;又或者意謂著她曾患過嚴重的疾病。道明會神父哈林頓(W.J. Harrington, O.P),在其所撰寫的《新天主教詮釋 — New Catholic Commentary》裡說明:「說聖女曾附有『七個魔鬼』,並不是說她以前就過著道德淪喪的生活。這種誤會主要是導因於:教會以前將聖女誤以為就是那位路七36的無名罪婦。」編撰《熱羅尼莫聖經詮釋 - Jerome Biblical Commentary》的耶穌會神父愛德華(Edward Mally, S.J),也同意這種說法,他在書中寫道:「無論稍後西方關於聖女的傳奇是如何地誤導,事實上,她與路七37所記載的的罪婦實際上不是同一人。」無論如何,瑪麗‧德蓮是那些貢獻自己所有,為幫助耶穌與祂的門徒從事宣講工作的許多婦女之一;她還是與耶穌的母親同站在十架下的其中一位婦女;更有甚者,她應是許多所謂「官方見證人」中,第一位「意識」到耶穌已復活的門徒;按福音的記載,耶穌確實將這樣的殊榮賞賜給了她。
按傳統記載,吾主基督被釘十架的十四年後,聖女與納匝祿、瑪爾大、聖馬西明(St. Maximin為聖女付洗者)、聖西多尼斯(St. Sidonius生來瞎眼者)、聖女的女僕莎拉(Sera),以及童貞聖母瑪利亞之母聖安納(St. Anne)的遺體,一同被猶太人置放在一艘沒有槳的小船上;他們一行人隨著海水任意飄行,最後在法國南部的海岸停靠了下來。相傳,聖女便在該處的某一洞穴裡,度著默觀的生活,直到生命終結。按傳統敘述,每日都有天使為聖女帶來聖體,以作為她善度默觀生活時的唯一食糧;遽聞,當聖女72歲快要過世時,她奇蹟式地被運送到聖馬西明的聖堂裡,從聖人手中領完最後聖事後,聖女才安息主懷。在聖像中,聖女常被描繪成一位衣著顯目、手中握有一瓶香液的婦女;同時,她也常被描繪成身著悔改者的衣服,且同時默觀著骷髏的態像。瑪麗‧德蓮來到墳墓後,沒有找到主的遺體,而認為被人搬走了,就去報告門徒們。他們來察看以後,便相信了她所說的話。福音立刻記載說:「然後二位門徒就回家去了。」以後繼續說:「可是瑪麗卻站在墳墓外邊哭泣。」在此,瑪麗的態度值得我們深思,她對主的愛情以何等的力量燃燒著她的靈魂:門徒們都離開了主的墳墓,而她卻不肯離開。她仍在尋找她所沒有找到的那一位,邊哭邊找;她為愛火所燃燒,仍熱切渴望看到那位、她相信被人搬走的基督。因此,唯有她見到了主;是她獨自留下來尋找主,因為善工的效果端在有恆,「真理」說過這話:「只有堅持到底的人才能得救。」所以,她開始去尋找時,卻沒有找到;她堅持去尋找,就終於找到了。企望是因著期待而加強的;企望越加強,就越能找到自己所希望尋找的。因為期待能加強聖善的企望;若企望缺少期待,便不是真企望了。凡找到真理的人,都是因為心中燃起了愛情之火所致。達味也說:「我的靈魂渴望生活的天主,我何時能來到天主面前?」雅歌也說:「我因愛情而受創傷。」又說:「我的靈魂融化了。」「女人,你為何哭泣?妳找誰?」主詢問她哭泣的原因,是為加增她的渴望;當她答說尋找耶穌時,她對耶穌的愛就更為熱烈了…最後瑪麗因為主叫了她的名字,她才認出基督來。因為她在外面尋找的那一位,正是她內心想要尋找的那一位。